河畔随笔>美文故事> 妈我手搓了个宇宙列表_妈我手搓了个宇宙(林夏高维张远)

妈我手搓了个宇宙列表_妈我手搓了个宇宙(林夏高维张远)

admin 美文故事 2025年08月13日

妈我手搓了个宇宙》是况天赋声所编写的,故事中的主角是林夏高维张远,文笔细腻优美,情节生动有趣,题材特别新颖第一章:高维录取通知书林夏的录取通知书是从四维裂缝里掉出来的。那天她正趴在大学物理课本上补觉,梦见自己在解一个永远算不完的薛定谔方程——突然,书桌上凭空裂开一道菱形的光痕,像有人用激光在空气里切了个口子...

第一章:高维录取通知书林夏的录取通知书是从四维裂缝里掉出来的。

那天她正趴在大学物理课本上补觉,梦见自己在解一个永远算不完的薛定谔方程——突然,书桌上凭空裂开一道菱形的光痕,像有人用激光在空气里切了个口子。

淡蓝色的立方体从中滑出,悬浮在距桌面三厘米的地方,表面流淌着她看不懂的符号,像一群发光的蝌蚪在游动。

“**学院宇宙工程系录取通知书”,蝌蚪突然排列成一行中文,悬浮在立方体上方。

林夏揉了揉眼睛,以为是熬夜看《三体》的后遗症。

直到立方体“啪”地展开成一本巴掌大的册子,封面上印着烫金的校徽:一个正在爆炸的奇点,周围环绕着十二维坐标轴。

册子第一页写着:“恭喜你通过‘高维逻辑测试’,成为**学院第3024届宇宙工程专业学员。

请于星历37年9月1日,通过任意镜面维度折叠进入学院。

注意:别穿带拉链的衣服,高维空间里拉链会自发打结。”

林夏捏着册子,感觉自己的世界观正在像被捏皱的草稿纸一样重构。

想起三天前在宿舍阳台看到的“幻觉”:那晚她对着月亮吐槽“量子力学根本不是人学的”,结果月亮突然眨了眨眼——现在想来,那大概是招生办的“维度扫描面试”。

9月1日清晨,林夏站在宿舍卫生间的镜子前,深吸一口气。

按照册子上的说明,她用食指在镜面上画了个∞符号。

镜面泛起涟漪,像投入石子的湖面,她试探着把整只手伸进去——触感冰凉,像穿过一层果冻。

下一秒,她整个人被一股温和的力拽了进去,耳边传来类似静电的嗡鸣。

再睁眼时,她站在一条悬浮的玻璃走廊上。

走廊两侧是深紫色的虚空,漂浮着无数发光的“肥皂泡”——每个泡泡里都包裹着一个正在膨胀的星系,有的刚形成旋臂,有的已经飘着几缕白色的“云”(后来她才知道,那是某个学生创造的宇宙里,因为暗能量调太高而提前出现的“热寂雾”)。

“新生

”一个懒洋洋的声音从背后传来。

林夏转身,看见个穿灰色连帽衫的男生,正靠在走廊栏杆上啃苹果,苹果核随手丢进旁边一个泡泡里——泡泡里的行星瞬间被砸出个陨石坑,他却满不在乎地耸耸肩:“别紧张,那是张远上周挂科的宇宙,反正要重置了。”

男生叫赵宇,是上一届的学长。

他领着林夏穿过走廊,拐进一间圆形教室。

教室中央悬浮着一个巨大的半透明球体,表面布满密密麻麻的滑块和按钮,像个被无限放大的调音台。

球体周围散落着十几张悬浮座椅,几个学生正趴在上面调参数,其中一个女生突然尖叫:“完了!普朗克常数被我拖到1.0了!这个宇宙的原子全变成乒乓球大小了!”教室前方,一个穿黑色西装的中年男人正对着全息投影板书,着:“《宇宙创造原理》第一课:奇点引擎的正确点火方式——以及如何避免炸掉实验室”。

男人转过身,镜片后的眼睛扫过林夏:“我是墨教授,你的导师。

欢迎来到**学院——记住,在这里,挂科的代价可能是一个文明的灭绝。”

林夏咽了口唾沫,低头看了眼自己的录取通知书。

册子最后一页不知何时多了行字:“温馨提示:本专业退学率47%,主要原因是‘创造的宇宙太丑被同学嘲笑’。”

第二章:奇点引擎的第一次“炸堂”宇宙工程101的第一次实验课,主题是“奇点引擎基础操作”。

实验室比教室大了十倍,中央矗立着一个三层楼高的金属装置,表面嵌满蓝色指示灯,顶端悬浮着拳头大小的透明球体——那就是奇点容器。

墨教授站在控制台前,校准普朗克时间;3.注入零点能;4.点燃奇点;5.在10^-35秒内稳定膨胀系数。

“记住,”墨教授推了推眼镜,“奇点点燃后的前10^-35秒是‘暴胀期’,膨胀系数必须控制在10^26以内,否则——”他指了指窗外一个正在收缩的泡泡,“就会像3019届李同学那样,宇宙膨胀太快,星系还没形成就开始热寂,最后缩成个篮球大小的‘失败品’,现在还挂在走廊当警示灯。”

林夏被分到第三组,组员是张远和陈曦。

张远就是赵宇说的“挂科大王”,此刻正拿着激光笔在奇点容器上画笑脸;陈曦则戴着白手套,仔细检查每个按钮的标签,笔记本上写满公式:“根据《高维宇宙学教程》第4.3章,真空能密度应该设为10^-9J/m³,误差不能超过0.001%。”

“知道了知道了,”张远摆摆手,突然把激光笔对准控制台,“欸林夏,你看这个‘膨胀系数’滑块,旁边写着‘建议值10^26’,但下面有行小字‘调皮一下也没关系’——是不是上届学长留的

”林夏还没来得及阻止,张远已经伸手把滑块拖到了10^28。

“张远!”陈曦的尖叫和墨教授的怒吼同时响起。

控制台瞬间红灯狂闪,警报声刺耳:“警告!膨胀系数异常!预计暴胀期结束后宇宙半径将达到1.2×10^28米!热寂时间提前至10^10年!”“快调回去!”墨教授冲过来,手指在控制台上翻飞。

林夏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,突然想起昨晚看的《宇宙参数调试指南》:“等等!调节真空能密度!”她抓起旁边的参数面板,把真空能密度从10^-9J/m³往下拉,“根据‘暴胀场方程’,真空能和膨胀系数成反比!”滑块拖到8.3×10^-10J/m³时,警报声停了。

大屏幕上,奇点容器顶端的透明球体突然发出刺眼的白光,像有人在里面点燃了一颗微型太阳。

林夏感觉脚下的地板在震动,耳边传来低沉的嗡鸣——那是奇点爆炸的声音,被高维隔音材料削弱了10^23倍。

球体内部,一团混沌的能量开始膨胀,速度快得只能看到模糊的光晕。

墨教授盯着实时监测数据,松了口气:“膨胀系数稳定在10^25.8,真空能密度8.3×10^-10J/m³——勉强合格。

林夏,记你一次‘紧急修复’学分。

张远,扣5分,写2000字实验报告分析错误原因。”

张远哀嚎一声,趴在控制台上装死。

陈曦推了推眼镜,小声对林夏说:“你刚才反应好快。

不过下次别让张远碰控制台了——他上次把电子电荷调成正的,结果那个宇宙的原子全带正电,互相排斥,现在还在实验室角落当‘静电球玩具’。”

林夏看着屏幕上逐渐冷却的“宇宙胚胎”,里面开始凝结出微小的粒子云。

她突然觉得,创造一个宇宙和她高中时调咖啡机有点像——都是小心翼翼地控制参数,只不过咖啡机调错了是咖啡太苦,宇宙调错了,就是几百亿光年的废墟。

实验课结束时,墨教授留下了作业:“下节课,我们要给这个宇宙添加基础物质结构。

记住,别用‘上夸克过量’的配方,上届有个学生图省事,结果那个宇宙的质子全变成了‘巨质子’,恒星燃烧速度快了100倍,现在里面的文明已经发展到‘星际拆迁队’阶段,天天炸星系玩。”

林夏走出实验室时,赵宇靠在走廊上,手里拿着个玻璃罐,里面飘着几缕银色的“丝线”。

“暗物质样本,”他晃了晃罐子,“下节课要学的。

对了,提醒你,别惹陈曦——她高中时创造过一个‘完美宇宙’,里面连蚊子都长着数学模型般的翅膀,据说因为太强迫症,现在还在给那个宇宙的每个行星算轨道误差。”

林夏抬头望向窗外。

她们刚创造的那个宇宙,此刻已经变成了一个直径半米的泡泡,静静地悬浮在走廊尽头。

泡泡表面泛起淡淡的紫色光晕——那是膨胀稳定的标志。

她不知道这个宇宙未来会怎样,会不会诞生恒星,会不会有生命抬头仰望星空,会不会有一天,某个智慧生物也收到一封来自高维的录取通知书。

但至少现在,它还活着。

(实验日志:宇宙编号U-3024-07,创建日期星历37年9月15日,初始膨胀系数10^25.8,真空能密度8.3×10^-10J/m³。

当前状态:冷却中,预计3个标准日后进入“物质形成期”。

负责人:林夏、张远、陈曦。

备注:张远被禁止接触控制台一周。

质补丁与“吃”出来的生命U-3024-07号宇宙的“物质形成期”比预期慢了12%。

林夏盯着观测屏,眉头紧锁。

屏幕上,她们创造的宇宙已经冷却到3000K,质子和电子正在结合成氢原子,但本该形成星系的物质云却像一盘散沙,慢悠悠地飘着,完全没有凝聚的迹象。

“引力常数太低了

”陈曦调出参数面板,引力常数G的滑块停在6.674×10^-11N·m²/kg²——标准值。

她又查了查密度波动数据:“初始密度涨落也没问题,10^-5量级,符合‘星系形成标准模型’。”

张远趴在观测台上,用激光笔指着屏幕上一团特别松散的物质云:“会不会是暗物质不够

墨教授说过,可见物质只占宇宙总质量的5%,剩下的27%是暗物质,用来提供额外引力。”

林夏突然想起实验手册第3章:“对!我们只加了可见物质!上周光顾着修膨胀系数,把暗物质忘了!”暗物质是宇宙工程的“基础补丁”——一种不与电磁力相互作用,但能提供引力的神秘物质。

**学院的实验室储备着现成的暗物质“原液”,装在蓝色的保温罐里,标签上写着“使用说明:按宇宙总质量的27%注入,建议分三次添加,避免局部浓度过高”。

三人抬着保温罐来到“物质注入室”。

房间中央有根银色管道,顶端连接着指向U-3024-07号宇宙的“物质传送器”。

张远抢着操作,把“注入量”调到27%,按下启动键。

蓝色液体顺着管道流进传送器,发出“滋滋”的声响。

“等等!”林夏突然看到管道侧面的刻度,“单位错了!是‘总质量百分比’,不是‘可见物质百分比’!”张远的手僵在按钮上。

传送器的显示屏上,注入量已经跳到了“可见物质的27%”——相当于总质量的1.35%,只有标准值的5%。

“完了,”陈曦捂住脸,“暗物质严重不足,星系永远凝聚不起来。

这个宇宙会变成‘散沙宇宙’,期末评分至少扣30分。”

张远挠了挠头:“要不……再补点

”“不行,”林夏翻开《暗物质操作规范》,“暗物质注入有‘窗口期’,物质形成期内只能注入一次,否则会引发‘时空涟漪’——上次有个学姐补注暗物质,结果那个宇宙的时空被搅成了‘漩涡状’,里面的光都在打转转。”

三人垂头丧气地回到观测室,准备写“失败报告”。

这时,墨教授走了进来,身后跟着个戴银色眼镜的男生。

“这是隔壁‘高维生物工程系’的李默,”墨教授指着男生,“他来借我们的观测设备用用——你们的宇宙怎么了

物质云跟被猫抓过似的。”

林夏把暗物质不足的事说了一遍。

李默突然凑到观测屏前,眼睛亮了:“等等,放大那个区域。”

他指着屏幕右下角一团扭曲的暗物质云——那是她们刚才注入的1.35%暗物质,本该均匀分布,现在却像活物一样,正慢慢“吞噬”周围的可见物质云。

“这是……自我复制

”李默的声音都在抖,“暗物质在自我复制!”所有人都愣住了。

暗物质是惰性物质,从来没有“自我复制”的记录。

李默调出暗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:“你们用的是‘A型暗物质原液’

这种原液里含有‘弱相互作用粒子’(WIMP),如果注入时遇到高能可见物质……”他快速在键盘上敲打,“WIMP的‘自催化效应’被激活了!它们在吸收可见物质的能量,进行自我复制!”观测屏上,那团暗物质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,像一块吸水的海绵。

更诡异的是,暗物质云开始出现“结构”——银色的丝线交织成网状,中间凝结出米粒大小的“节点”,节点周围闪烁着微弱的蓝光。

“这是……生命

”陈曦的声音发颤。

李默点点头,手指在屏幕上划出一条曲线:“复制速度呈指数增长,已经形成‘代谢网络’和‘信息存储单元’——符合‘生命定义’的全部条件。

恭喜你们,创造了宇宙工程史上第一个‘暗生命’。”

墨教授的表情很复杂:“这算……意外的突破

还是实验事故

”“可能都是,”李默调出暗生命的“活动轨迹”,“它们在‘吃’可见物质云——如果不阻止,这个宇宙的可见物质会被吃完,最后变成一个‘纯暗生命宇宙’。”

张远突然兴奋起来:“酷啊!暗生命!我们给它们起个名字吧

叫‘银线族’怎么样

你看它们的丝线多亮。”

“先别起名了,”林夏指着屏幕,“它们开始聚集了!”暗物质云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“茧”,直径已经达到1光年。

茧的中心闪烁着强烈的蓝光,周围的可见物质云被快速吸入,像水流进排水口。

墨教授当机立断:“李默,联系生物工程系,借‘暗物质复制抑制剂’!林夏,查抑制剂的注入参数!张远,这次不准碰任何按钮!”抑制剂是一种紫色的粉末,需要按“暗生命总质量的0.01%”注入。

李默指导着林夏操作。

点击全文阅读

标签: